对于治学者或学生来说,有两幅对联会记忆深刻。这两幅对联,激励着人们克服学习道路上的重重障碍,走向进步,走向相对的成功。且看第一幅: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此联出自韩愈,载于古籍《增广贤文》中。对联告诉人们,治学道路无捷径可走,无顺风船可驶,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苦”是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对联的意思是:用书堆积起来的大山中,要想攀登高峰,勤奋就是那登顶的唯一路径;在浩无边际的海洋里,追求学问和不断探索,苦难将是一艘前行的船。
今天读此联,结合当代意识,结合自身经历,我却产生了别样的认识。
认识的变化来自于下联“学海无涯苦作舟”。为什么是“苦作舟”,而不是“乐”作舟?苦与乐是治学过程中两种不同的感受。如果按照“苦”来理解,天下为学者,岂不是自讨苦吃?即使是“苦作舟”了,也未见得能够有所成,这是很多人的切身体验。何必“苦作舟”,放弃“乐”作舟呢?
这幅对联,无疑是对过往年代,人们治学经验的总结,有其积极的意义。但知识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更新的。在当代,意识喷张,如果还是强调治学中的“苦作舟”,是不是与突飞猛进的时代不相符呢?
治学有苦,不言而喻。但如果没有大乐在其中,没有过程的乐,结果的乐。那么治学,无疑是对自身灵与肉的摧残,治学的意义则会大打折扣。
记得学者余秋雨说过大致这样的话:如果我们钻研学问,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那么治学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辨证地看,苦与乐是相对而言。
“苦作舟”的苦,也并非完全是痛苦,苦难。一般来理解,这“苦”应该是刻苦之意。但还是脱离不了一个“苦”。皓首穷经的历代治学者,不是有许许多多被这“苦”而枯萎了生命吗?且成就也很有限。所以,这个“苦”就变成了痛苦、苦难。
而“乐”作舟,则是能够深刻地感受的治学的快乐。以“乐”作舟,便不会将治学,仅仅当作人生的“苦旅”。
苦与乐,不是方法,是精神,是态度。在当代,应该提倡方法在先,方法往往决定着治学的成就。方法得当,治学才有“乐”,这影响着治学的态度和精神状态。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以“乐”作舟,以兴趣导入,那么治学,首先就有了愉快的先验,所谓乐此不疲,不是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