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尤其是在游子思家、思妇思归这类主题的诗词有这样一种现象:诗人在描写思念的心境时,往往不从自己着手,不写自己是如何的思念远方的亲人或者内心有多么孤独,而是从思念的对象入手,写出一种景象,写他们是如何思念自己,来反映游子思家这一主题。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写作手法,是一种表现手法。本文研究前对大量相关资料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对中国古典诗词中各个朝代的比象现象进行了梳理。往往使用这种手法的作品,其艺术效果和艺术特色都很鲜明,值得仔细去研究,而且许多著名评论家如沈德潜、陈文忠、马茂元、许印芳、刘勰、胡应麟等对这种从“对面写来”的手法有较多且较高的评价。
然而,对于这一种表现手法却没有正式出版的文献和统一的定义。目前,对这样的表现手法,有“反说”“反语”、“反弹琵琶”、“衬托”、“对写”、“主客移位”、“移情于物”、等几种说法。本文通过对这些说法进行定义上以及使用方式上的考察发现:第一、“反说”、“反语”有里外两层,我们常说“正话反说”,往往含贬义并带有讽刺性。第二、“反弹琵琶”常比喻突破常规的思维和行为,它是一种方法和艺术效果。第三、“衬托”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不是表现手法。第四、“主客移位”“移情于物”都是这种特殊手法的一种表现形式,也不是表现手法。第五、在这些概念中,只有“对写”比较有说服力,但它局限于“写”并且对“象”的概念不够突出。这几个概念没有对我们所要研究的手法进行统一的定义和规范,为学习研究者造成诸多不便。
因此,研究前通过与导师的长期探讨和反复取舍,最终采用“象思维”的研究发方法将这种特殊的表现手法定义为比象,并通过大量比象现象的分析和归纳,从“象”的角度把比象从空间、时间、性质、虚实、表意五个方面进行了分类。文章通过对比象诗词的鉴赏,从作品角度归纳了比象手法的艺术特色,并从读者角度分析了比象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最后,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角度对比象手法的文化根源进行了探究,同时,对比象手法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思考,并对比象手法在语言文学的借鉴意义和心理学上指导意义进行了探究。
一、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比象现象梳理
(一) 先秦诗歌中的比象
比象手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国风·周南·卷耳》和《国风·魏风·陟岵》。
例如《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这首诗前两章写女主人公自己,后两章写征夫,通篇是女人的口吻。女主人公用“崔嵬”、“高冈”、“砠”直接反映山的险峻,又通过“虺隤”、“玄黄”、“瘏矣”这些词语刻画马的形象,从而表现远行的丈夫旅途中的疲倦与艰难。女子想象丈夫饮酒解困,同时也思念着自己。这些都是女主人公在采卷耳时的幻想,从而运用比象手法巧妙地表现了她对丈夫的的思念之情。
又例如《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这首诗写作者登高时想象远方的亲人也在登高,想念着自己。他想象他们对自己说要珍重,要平安。这些亲切的话语响彻耳畔。的这种比象手法,陈文忠先生曾评价道:“诗的妙处和独创性,不在于开首直写自己的思亲之情,而在于接下来的从对面设想亲之念己之心。……当然这并非诗人的刻意造作,而是情到深处的自然表现【1】”。乔亿也在《剑溪说诗又编》中给予这首诗很高的评价:“千古羁旅行役诗之祖【2】”。
因此,诗经开创了比象的先河。后来各个朝代尤其是诗人和词人等都效仿此法,并运用得更为精妙。这里有一篇关于许印芳对杜甫《月夜》的评价:“三百篇为诗祖,少陵此等诗从《陟岵》篇化出【3】”。由此可见,诗经被尊为诗祖,为后来文人起了较为深远的指导意义。
(二)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诗歌中的比象
汉乐府《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就首诗就率先学习《诗经》中的这种比象手法。从这首诗的“芙蓉”和“远道”我们可以用女性的口吻去分析。“芙蓉”谐音“夫容”,我们一般指故乡的人把在外远行的人称为“远道”。因此,这首诗就是说想念“夫容”的女子思念远方的丈夫。女子采摘着荷花,想要把最好的一朵送给自己的心上人,然而她所思念的丈夫,却远在天涯。她徒然的采摘,却无法送给远方的他。这就是一种“从对面写起”的表现手法。这首诗的主人公从女子的角度去写,仿佛在描述一幅画境。张玉古在《古诗赏析》中评价道:“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这首诗跟《诗经》中的两个比象的例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是对《诗经》中比象手法的传承。马茂元也曾评论道:“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 ,因而把同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4】”。这种角度的变换就是比象。
汉武帝时期著名的《长门赋》“援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长。案流徵以却转兮,声幼眇而复扬。贯历览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昂。左右悲而垂泪兮,涕流离而从横”就是一个典型的比象。作者写陈皇后明月当空,洞房凄凉,陈皇后一人抚琴变调。作者忽然笔锋一转,从对面写起,叙写身边侍女听琴泪垂的场景。琴音引发了情愫,却用他人的眼泪来写陈皇后的眼泪,委婉地表现了陈皇后对汉帝的思念,她处境的凄凉。这首诗有“尽得其悲”的艺术效果。尽管《长门赋》最早见于梁代萧统的《昭明文选》,它有一种倾向是托梦之作,即不是司马相如所写,但无论如何,它反映了比象手法在赋这种文体中的应用。
我们可以看出,从这个时期的比象手法对《诗经》中的比象手法已经有了很好的传承,并且已逐步呈现出多样性。它已经不再拘泥于诗歌,而是一种普遍的表现手法,能够出现在赋这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
(三) 隋唐五代诗词中的比象
随着唐诗的繁荣,有关比象的诗歌也急剧增多。高适《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这首诗中,后两句就运用了这样一种写作手法:诗人从对面着笔,采用设问的方式,写自己无法入睡的原因是故乡的家人正在思念自己,但事实上是说自己因为想家而难眠。作者通过对对面“象”的塑造,将自己的思家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沈德潜曾在《唐诗别裁》中评价道:“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5】”。主张绝句“须尽意”的胡应麟也认为这句“添著一语不可得【6】”(《诗薮·内篇》卷六),可见其精妙。
王建《行见月》“月初生,居人见月一月行。行行一年十二月,强半马上看圆缺。……家人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这首诗,最后两句也是从对面的角度来写,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还有很多著名的唐诗也使用了比象,比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和元稹望驿台》、《江楼月》、《梦微之》,元稹《望驿台》、《江楼月》,杜甫《月夜》,张仲素《春归思》,高启《客中忆二女》, 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孟浩然《早寒有怀》,李白《渡荆门送别》,王昌龄《送 魏 二》,李商隐《夜雨寄北》等。它们表明了唐诗的繁荣带动了比象的繁荣。这些诗歌有的通篇采用比象,有的移情于物,融情于物,有的采用拟人化的物。因此,比象的种类也开始呈现出多样化。
(四) 两宋辽金诗词中的比象
柳永的许多词都采用了比象的手法。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这首词写作者登高遥望,从对面入手,写美人凭栏遥望过路的千帆,来反映自己深深的思念之情。 还有《梦还京》(夜来忽忽饮散)“临风想佳丽,别后愁颜,镇敛眉峰”和《雪梅香》(景萧索)“想娇媚。那里独守鸳帏静。永漏迢迢,也应暗同此意”,这些句子都使用了比象的手法,她们的共同特点是从对面写起,写闺中女子思念在外的爱人。
还有很多著名的词都使用了比象,比如白韦庄《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苏轼《沁园春》(情若连环),苏 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欧阳修《踏莎行》(侯馆梅残)等。
因此,从《诗经》到汉代的《涉江采芙蓉》再到唐诗宋词中繁多的运用比象表达思念的诗词,比象的手法贯穿中国古典诗词的长河。
二、 比象的定义和分类
(一) 比象的定义
目前,关于比象这个概念唯一的提出就是在中医学上面。崔艺馨、刘庚祥在《中医比象思维之应用》中提到:“比象思维是中医思维方式的核心,是一种以事物间象的相似性为类比的基础,万物普遍联系,其动态功能相同即可归为一象,从而推理出事物的全部特性和属性的思维方式【7】”。中医学认为比象是一种医学上的积极的思维方式, 而我们在此研究的是文学写作上的表现手法。因此,本节通过对“比“和“象”在文学上的意义的分别解释,最终为比象进行了文学上的定义。
1. 比的意义
比在此有四重意思。
第一,“比”与“彼”同音,有“彼岸”、“对面”的意思。比象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从对面入手”。
第二,“比”有“对比”的意思,在研究和归纳这类诗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诗的前两句都是先写这边的景象和情感,然后又从对面的景象再次反映正面的情感,都是为正面的情感服务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两种景象对比呈现,深化了主题。
第三,“比”有“比况”的意思。朱熹在《诗集传》中写到:“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8】”。“比”即比喻,对事物的形象加以比况。在比象中,“比”虽无“比喻”之意,但它的作用也是更加鲜明地表现事物和人的思想感情。
第四,“比”有“类比”的意义,即对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象”之间相似感情的类比,从而根据其相似性推理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象的意义
《说文解字》中说:“长鼻牙,南越大兽,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之行【9】”。《系辞下》中说:“象也者,像也【10-1】”。这里的“象”是假借了“像”。我们在此研究的是下面三种意思。
第一,“象”是万物之象。在《易经》中象亦称《象传》,分位《大象》和《小象》两部分,说明卦象的称为“大象”,说明爻象的称为“小象”,里面多举天地万物之象,以比喻人事,并认为《易经》卦、艾皆是一种“象”。《周易·系辞传》中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10-2】”。在我们研究的比象中,作者就处于这种本源的象中,周围的景物以及作者本人共同构成了“象”,而它又是所要抒情的主题,我们称之为“主象”。
第二,“象”有“象思维”的意义。提出此概念的王树人认为:“象思维的显著特点表现为象的流动和转化,即象在同一层次和不同层次的运动【11】”。结合比象,我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是比象的作者塑造出“象“,就是超出“象”本身所联想到的“象”。而且这里的“象”能够引发的超出景象本身的更为深远的情。通过“象思维”来研究文学的还有有“味象”、“兴象”等名词术语。
第三,“象”是“映射,对应”的意思,这是工具书中“象”的解释。比象正是由“彼象”到“此象”感情的映射。
3. 比象的概念
比象即在写作时,从对面着笔,通过对面“象”的描写和对比呈现,来表现抒情人本身所要表达的情感的一种表现手法。它既是一种由“彼象”到“此象”情感的映射,又是一种“象”的流动。就是说,作者要抒发某种情感往往不从自己着笔,而是落笔对方,借助想象或者拟人的手法描写对方的思想感情,从而映射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比象强调两点:第一,从对面写起,勾画出“彼象”。第二、必须有映射关系,即“彼象”到“此象”的映射,诗词主题最终抒发的是“此象”的感情。也就是说,“我想他,偏说他想我”最终要抒发的是“我”的思念,强调感情的回归。这就是比象。
(二) 比象的分类
比象的重点是通过彼象为此象服务,两个元素,最终是要表达此象的思想感情,从而突出其主要形象。就是说,在“我想他,偏说他想我”中,我们站在“他”这个角度,对比象进行分类。把握了这一点,我们找到了立足点,可以对比象从五个角度来进行划分。
1. 从彼象“象”的空间上来划分
1) 此象和彼象处于不同空间
一般情况下,此象与所思念的对象不处在同一个空间甚至相隔数千里,是“看不见”的一种状态。那么这里的比象的“从对面写起”是指刻画了另一个空间的人物形象与事件,通过远距离相通的思想感情和默契来渲染孤寂、凄清等氛围,抒发思家、思人等思想感情。由于是不同的空间,作者只能是猜想或者想象,想象到的人物此刻的行为或者事件不一定发生或者存在。因此,这个些“象”一般是虚像。
例如“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这首诗,写白居易客居他乡,在冬至这天思念自己的家人,此时此刻,家人应该围着火炉想念自己,并且谈论着自己。
2) 此象和彼象处于同一空间
此象和所要描绘的彼象处于同一空间,处于视野所能“看的见”的范围,作者“从对面入手”描写这个景象来反映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如“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戎昱·移家别湖上亭)”这首诗,湖上亭的柳条、藤蔓、黄莺等一切景物与作者处于同一空间,作者看到这一切的景象并产生无比依恋之情,想象它们也含有无限的痴情。与其他借景抒情的诗不同的是,它使用比象的手法,从对面写起,不写自己反写景物,从而别有情趣地突出了自己的依恋之情。
2. 从彼象“象”的时间上来划分
1) “象”属于过去
这种情况较多为梦境,想象的是“过去式”的旧场景。它也是利用了比象的手法。
例如“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周邦彦词·苏幕遮)”这首诗,五月“我”在闷热潮湿的早晨伴随着鸟叫而醒,望到屋外的雨后荷花,“我”梦回故乡,想起旧友,回到过去的旧荷花池,忽然看到渔郎(旧友),就问他:“还记得我吗?我们曾经也在这里划船游玩”。这个梦境亦幻亦真,变幻莫测,但它属于“过去式”。作者想念家乡,想念过去的小伙伴,却不说自己好想他们,反而从对面写起。他说:“你们是否在想我啊,还记得我吗?我们一起曾经在荷花池玩耍的呀”。这样浓郁的乡愁在简单的语句中却体现地更加浓郁和感人。
因此,张炎在《词源》中评价周邦彦的词:“ 擅长写景咏物,精工词语,铺叙中,曲折,变化,回环【12】”。这里的曲折、变化、回环就是指用比象的手法塑造回环之“象”。角度的不断变化,造成了曲径通幽的艺术效果。
2) “象”属于现在
这种情况较普遍,也比较容易判断。
例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所描绘的就是此时此刻远方亲人登高的场景,比象案例的大部分的都是现在时态。
3) “象”属于未来
所描绘的“象”属于“未来式”,属于作者对未来某个时间内发生的事情的憧憬和想象。
例如“料得年年 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 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这首词,作者不写自己对亡妻有多么思念,而是从对面写起,想象在每年冷月清光洒满大地的夜晚,亡妻长眠地底,松岗之下,是怎样一种孤寂和凄凉的场景。这首词与柳永的《雨霖铃》“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有相似之处。
又例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这首诗,也是设想未来有一天亲友向辛渐打听王昌龄的情况时的一个“比象”,也是从对面写起。具体分析详见下文第五小节。
3. 从彼象“象”的性质上来划分
1) “象”是人
作者通过想象塑造了实实在在的人物形象,从他们的角度抒发自己的感情。例如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女儿,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这首诗,它通篇使用比象手法,塑造了思归的妻子和懵懂的女儿的形象,抒发了自己旅途的孤寂,思家思亲的思想感情。
2) “象”是物
例如“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这首诗,思乡的眼泪流不尽,不仅是自己这样的思念家乡,笔锋一转,家乡的亲人也在遥望自己归来的“孤帆”。在这里,作者塑造的是实实在在物,是“孤帆”,并未对其拟人化。家人的想念,虽然是假托之词,但更加强烈地抒发了自己的思念之情。所寄托物的就是“孤帆”。
3) “象”是拟人化的物
就是指诗人将物拟人化并赋予其感情,从物的角度写起,物表达的感情就是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
例如“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这首诗,诗人从对面入手,不写自己依恋故乡的山山水水,而是赋予故乡的水人的感情,将其拟人化,说故乡的水怀着深情依依不舍的一直送自己的“行舟”直道荆门外,从而曲折含蓄、饶有情趣地抒发了自己的离愁别绪。正所谓“笔以曲而愈达,情以婉而愈深【13】”, 拟人化的物与比象的结合使得诗更有诗味和情趣,使得感情婉转有致,曲丽动人。
4. 从彼象“象”的虚实上来划分
1) “象”为虚
比象中的“虚象”往往诗句中含有“忆”“想”“想得”“遥知”“遥怜”“乃怜”等字眼。
例如: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昌龄·送魏二)
想娇媚。那里独守鸳帏静。永漏迢迢,也应暗同此意。(柳永·梦还京·夜来忽忽饮散)
临风,想佳丽,别后愁颜,镇敛眉峰。(柳永·雪梅香·景萧索)
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韦庄《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黄公度·乙亥岁除渔梁村)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遥怜小女儿,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这些诗句都属于虚像。
2) “象”为实
当此象与彼象处于同一空间时,彼象往往是真实具体的人或者物。
例如“左右悲而垂泪兮,涕流离而从横(长门赋)”,这些“象”都是肉眼可见的实物,并自己能够看得见,是当时场景中所存在的。
5. 从彼象“象”的表意上来划分
1) “象”的表意与主题情感相同
这指的是作者所塑造的“彼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正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这首诗,作者想念千里之外的家人,而家人这个“彼象”他们也在“思千里”,想念自己,表达的都是思念的思想感情,所以称“象”的表意与主题感情相同。
2) “象”的表意与主题情感相反
这种有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意味了,作者从对面写起,运用比象手法,但是所刻画的“象”所要表示的感情却与作者真正想说的意思相反。
例如“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戴复古·江阴浮远堂)”这首诗,作者描述的对面的“象”是想象登高望远的自己,因为没有山的阻隔,所以能够极目远眺,一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但是作者用“最苦”两个字点醒我们,作者并没有因为能极目远眺而心旷神怡,反而是更加苦闷和忧愁。因为没有山的阻隔,所以才能看到中原沦陷之乱象,内心的悲痛使作者不忍远眺。这和“象”的表意恰恰相反。作者利用比象的手法“反其道而行之”,这种写法使作者的感情倍加强烈和感人。这种比象的效果相当于自己痛反说自己不痛,这种痛才是极致的痛。
这样的比象案例较少,且比较难判断,读者须仔细找到从对面描写的切入点和所描绘的“象”,然后再分析思想感情。这些作品往往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才能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象”的表意隐晦
这种例子极少见,且比较有争议,往往主题具有多义性。我们需要对作者的经历以及作者的心思加以揣摩。作者从对面塑造的“象”到底要表达什么感情,作品的主题是什么,表意是什么,都是隐晦的表现。
例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它是一首送别诗加借景明志诗,抒发作者对好友辛渐的惜别之情,并明志表示自己的高风亮节。但是,我们过多集中于“玉壶”这个象征高洁品格的意象,却忽略了作者所处的背景以及真正的心境。作者送别好友辛渐去往洛阳,当时的洛阳是首都,是全国文化繁荣之地,作者也曾多年久住京城,并且有诗人綦毋潜、李颀等好友。辛渐取道此地北上洛阳,对于多次被贬无法回到向往的京城的王昌龄来说,他带去的更多的是自己的思念。《唐才子传》中也说王昌龄“两窜遐荒”,意思是仕途不顺,两次被贬到荒僻的岭南和湘西,才情无法在大城市里尽情舒展。就是说,作者的孤单、思念、向往之情也理应非常浓重。因此,作者前两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就在为抒发离愁别绪奠定凄清悲伤的氛围时,也表明了作者此时“孤”的心境。朋友走后,自己只剩下孤单和寂寞以及对洛阳亲友的无限思念。重点就在于此,作者不托辛渐告诉洛阳亲友们“我想你们了”,而是利用比象的手法,从对面入手,描绘了亲友问起自己境况的的一个比象。作者在此不是说如果洛阳的朋友问起我,直接就说我想他们了,而是说,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那样高洁。亲友们问起我,是指他们也想我了,这里运用的就是“我想他,偏说他想我”的典型比象手法,而且用的是比象中的“未来式”,并采用假设和想象的手法,非常精妙。也就是说,作者既要用比象抒发明志之情,又深深地抒发了自己想说而不能说的思念和孤寂,还抒发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因此,这首诗登峰造极,可谓“一石三鸟”。所以沈德潜评价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唐诗别裁》)”。可见。这首诗是比象案例中的特例。
三、 比象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效果
这章主要从作品角度分析了比象的艺术特色,并从读者角度和艺术审美上对比象的艺术效果上进行了探究。
(一) 比象的艺术特色
1. 比象是极致的婉曲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深夜白居易独居客馆,在“冬至”这天“倍思亲”。作者不直接写“我”很思念家人,而是写家人多么思念“我”。这样含蓄地将自己的思念之情表达出来,使读者在想象之中觉得言之有理,符合人们的心理规律。这样它避开平铺直叙,显得曲折有致,不落俗套。空间上的变换,给人以曲径通幽之感。“他们想我”委婉的表达方式,平白的语言却表现着作者此时复杂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中无一“思”字,却将思念之情推向巅峰。
严羽在《沧浪之水》中说:“语忌直,言忌浅,脉忌露,味忌短【14】”。清代施补华也在《岘佣说诗》中说:“诗犹文也,忌直贵曲【15】”。的确,直白的语言容易让人明白,却不能使人细细的品读和欣赏,有直奔主题的仓促感,篇幅多了便如清水“白而乏味”。古人强调文章要抑扬、跌宕、曲折、顿挫,因此,古诗文中常用意象来抒情、言志。这也是一种通过“彼象”来为“此象”服务的一种方式。这样读者对意象的鉴赏过程就变成了审美求解的过程,从而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这也正是中国古典诗词委婉和含蓄风格形成的原因之一。
与此同时,作者又在比象之上营造出关于象的“意境”,更深一层地表现了比象的婉曲风格。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16】”。如果说“有我之境”感情直露,那么“无我之境”便有比象的影子了,但不是完全的“无我”,有一半“有我”。例如,高适《除夕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凉”这句诗,这是“有我”之境;;后两句“故乡今夜思千里,霜寒明朝又一年”这句诗,就是“无我”的比象,只是“我”深藏于别人梦中。还有一种完全“无我”的比象,它全诗使用第三人称,含蓄地反映了自己的思乡之情,有蕴藉的趣味。例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女儿,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首诗,作者笔落见奇,不写自己失去自由、生死未卜的孤苦处境,而是婉曲地写出对面生活的图景,写望月思归的爱妻和年龄尚小不能体会父母心境的女儿,营造出“无我”之境,出乎常情。全诗运用比象的手法,因情造景,可见其深厚处,新颖处。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评论到:“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约微呈,精彩绝伦【17】”,这里的“悲婉”指现悲惋和婉约。的确,婉约之致,就是精彩绝伦。王嗣襫也评论道:“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已进一层;至念己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发湿臂寒,看月之久也,月愈好而苦愈增,语丽情悲。末又想到聚首时对月舒愁之状,词旨婉切【18】”。他用婉切这个词,说明这首诗含蓄婉曲到极致。
因此,比象是极致的婉曲。
2. 比象是虚实相生和渲染烘托相结合的高超表现手法
比象往往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从而使得诗词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给作品增加了容量,使得内容丰富。一般情况下,一首诗或词中,有则为实,无则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往往一首诗或词“虚象”与“实象”相结合,大部分集中在思家诗词中。从对《唐诗一万首》和《宋词一万首》的统计来看,这类诗词往往前面叙事写景,后两句使用比象设置虚像。虚虚实实,倍感动人。它大大增加了作品的容量的同时却无赘述感。它曲折回环,使作品独具特色。
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中“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一句中,便是对“归帆”这个”象”的塑造,想到家人就想到“归帆”。“归帆”同时也可以是拟人化的物,代表作者去看远方的家人。这个“归帆”可以是实景,代表作者在岸边看见的帆,也可以是虚景,处于想象中。这就属于比象,而不属于烘托。一般情况下,在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上,通常采用情于景、事与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对比、对照,联想、想象等表现手法。但是烘托一般是以情衬景,从侧面描写事物加以陪衬,经常要求景或者物是真是存在的,以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以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例如“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万木冻欲折,孤雁独爱回”。因此它强调的是景或者物去陪衬,从范围上讲,比象的范围更广,且比象可虚可实。
因此,比象是将虚实相生对比衬托相的融合一种高超的表现手法。
(二) 比象的艺术效果
1. 比象客观留白,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和和联想空间
比象的重点是“象”的塑造,它可以来自于作者的想象,也可以是对“实象”的描写。它是想像与怀忆的融合。它给了读者一次想象的体验,读者对通过现有文字中“此象”和“彼象”的勾画,无形扩宽了读者的视野,使读者在时空和地点的自由穿梭中体味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例如,读明代高启《客中忆二女》 “每忆门前两候归,客中长夜梦魂飞。料应此际犹依母,灯下看缝寄我衣”这首诗,我们会想到灯下的为自己赶制冬衣的母亲;读《邯郸冬至夜思家》,我们会想到作“抱膝状”的白居易,然后想象在遥远的家乡,白发的慈母、苍老的父亲和众多的兄弟姐妹在做完了一天的农活后,夜深了,虽困顿却不能入睡。他们想着在外的白居易,抑或是都穿了新衣,望着早已为白居易缝制好的新衣,在冬至这样洋溢着过节气氛的日子里,等待与白居易的团圆。读者在无限自由无和限宽广的空间里尽可能的展开想象,犹如赋予画笔,在想象中画画,不受拘束。同时,大家不用急于回到现实中,就可以联想到“江湖夜雨十年灯”,联想到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联想到各种画面。
比象与别的手法不同,它不拘泥于此地、此景,更不拘泥于彼地、彼景、彼人,它在主客移位的变换中,给读者以余味,使“象”萦绕在读者的脑海,思想情感波动于心间。因此,通过比象的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能使诗词的思想感情更加深刻,隽永,有蕴致。它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无厌【19】。”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比象客观为读者留白,给读者以无穷的余味和想象空间,是一种自由的审美体验。
2. 比象塑造了双向的艺术审美形象,引起读者共鸣和深度探索的兴趣 。
在诗中,诗人是“主象,而通过“彼象”所塑造的是“客象”。“客象”为主象服务,来突出“主象”这个审美文学形象。但事实上呢,客体形象是否就忽略不计了呢?它不参与文字接受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吗?它难道就不值得成为典型形象吗?答案是否定的。比如“我想他,觉得他也在想我”,抽出主干,即是“我想他”。那么,是否“他”这个形象就不是我们要研究的对象了呢?所以说比象在无形中塑造了另一个审美形象,且这个形象与“意象”完全不同。
意象一般是在思家诗中,杨柳、鸿雁、杜鹃、猿啼、子规、月夜、宿鸟、芜笛、箫、孤城、残阳、灯、夜雨、江水、江鸟、寒鸦、孤坟、客船、巴山、西窗、烛、家书等都是意象,这些都属于思念的审美意象,它的表现特点就是象征性,它是一种意义的象征。这些艺术形象其实是某种意义的载体,它不会单指具体的某个物。如果它具有众所周知的特定的象征含义,我们便不必去把它当作形象区研究,作者也不会去塑造,只要用,大家就明白了。在此我们所要研究“客象”形象,主要是人物。
例如,杜甫在《月夜》中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闺中思归的妻子和女儿的形象。这首诗杜甫在两个方面取胜,充分展示了比象塑造双向艺术形象的艺术效果。
第一、比象的效果是给读者在欣赏作品时塑造了多个可供选择产生共鸣的形象。这首诗在众多月夜诗中脱颖而出的原因是它不再局限于意象和自己,而是跳出来再塑造两个形象让大家欣赏。这样,别人只塑造了一个形象,而他塑造了三个。对于读者来说觉得赚了两个。同样多的字数,同样的情感,给读者的满足感却多了一个等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写诗就要懂得最优经济学,要一味多塑造形象。所谓“山不在高,有龙则灵”,你所刻画的这一形象,一旦超出了它的价值和意义,并有可能代替“主象”在读者心中的地位,就算是成功了。如果能够成为典型,那么更是反客为主,双丰收。
也许读者与作者的处境不一样,但思念的客体形象与这位闺中的妻子望月怀远的场景不吻而合,特别是现在很多外地人在外挣钱家中也有留守的孩子,他们天真,渴望父母的陪伴,不懂得母亲长夜望月难眠心情,那么作者在塑造这个客体的同时也与读者的内心发生碰撞。对它们描写和刻画,刚好与作者心中牵挂的人不谋而合,也就是写到读者的心坎里去了。因此多一个形象的,多一个选择。如果读者是一个画家,那么这首诗能画出绝美的画面,一个是饱受挫折思家思亲的杜甫,另一个则是一位凭栏望月的娇妻,还有已经熟睡的小女儿。张九龄在《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中同样也塑造了一个望月思归,孤枕难眠,抱怨漫漫长夜情人形象。 白居易有诗云:“共看明月应捶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这里不是李清照的“一处相思,两处闲愁”,而是一轮明月,五处相思。一千个望月者有一千种形象,使人浮想联翩,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思维境界。
第二、比象的效果是以多维的形象满足了人们的好奇感和神秘感。更多的人愿意听故事,获取知识。杜甫对妻女的描写加深了读者印象和理解。人们对杜甫所对思念的对象的产生好奇:大诗人所思念的人是什么样的?他的妻子女儿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晚唐司空图在《诗品》中提出的“象外之象、界外之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20】”。要知道,中国古代审美理论是十分重视形象的,并把这当作是衡量形象是否成功的标尺。柳永也在许多词中运用比象的手法,上阕先写自己,下阕再用详细的笔墨刻画思念自己一个美人,满足读者的好奇心,让读者身临其境。如柳永的《雪梅香》(景萧索)和《梦还京》(夜来忽忽饮散),就时刻画了不同特色的闺中人思念夫君的形象。从心理学上来讲,人们往往对于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对于已拥有的不愿珍惜,对于虚无的东西却倍加憧憬追求。正事这虚无的意象,可能是读者唯一在记忆中存留和回味的东西。人们往往不愿对既成的呈现去过多停留和关注。人们不会关注柳是怎么绿的,猿是怎么哀啼的,雨是多么得大,灯是多么的寒,而是愿意对虚无的东西参与想象,因为这更能以“读者期待”去想象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就像是读者手拿一画笔,按照自己的想象为美人添上一对鸾凤镯或一面纱,这就是人们对神秘感的追求。所以比象的效果达到艺术的巅峰。《月夜》评论集中对杜甫这首诗评判道:“五律至比,无称圣矣”。因此,我们不禁叹道,诗圣不愧是诗圣。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比象拓宽了读者的思维空间并塑造了多个能产生共鸣的艺术审美形象,引起读者深度探索的兴趣,产生了使人惊叹的艺术效果。
四、 比象的文化根源及其意义
(一) 比象的文化根源
1. 比象与儒家文化
比象与儒家思想核心“礼”、“中庸”、“男尊女卑”有着密切的渊源。
1) 比象→家文化→“礼”
在有关比象的诗词中,大部分的主题都是抒发对家乡、家人的思念之情。“思家”是一种文化,它代表了中国人对家的重视,而儒家文化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提倡“礼”,礼的基本核心之一就是家,也就是说,比象这种表现思念的手法,它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与儒家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克己复礼—在礼坏乐崩的孔子时代,礼这个全新的“斯文之道”是统治国家的根本。因此,儒家文化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倡“孝道”,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维系社会礼仪,安身立命,治理国家的根本。比如,在古代”孝廉”曾是通往仕途的必经之路,也正是儒家思想强调为人立身以孝为本的一个体现。那么,中国人为什么恋家?古代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思家诗词?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比象手法都是抒发思念之情?
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如果一个人拒绝家的存在,那他就是把人生当作是一场纯粹的漂泊,我们现在追求文化寻根的同时也是对家这个“根”的追寻。不忘本,不忘根。我们称之为”根文化”。我们甚至讲究“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因此,中国的家文化在全世界人们心中不可思议的重视,这种极重的恋家情节正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反映。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没有汽车火车飞机等便利的交通工具,更没有广播电话网络等发达的通信工具。普通人不能飞鸽传书和快马加鞭,只有共看一轮明。正如《春江花月夜》中所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因此,离别是最让人痛苦的事,两个人一旦分别,很难有联系,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离家远行,有可能这辈子就见不到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流放是个很重的刑罚,意味着与家人和家乡的永远分离,是一种生不如死的感觉。因此送别诗和思家诗应运而生。通过统计与归纳,我把这些表达思念感情的诗歌分了四种类型:第一种是思想怀远诗,游子思乡,宦海沉浮类;第二种是边塞征戍诗,征夫思乡,羁旅行役类;第三种是闺中哀怨诗,思妇思夫,思妇思归类;第四种是才子佳人诗,辗转关雎,文人骚客类。这么多类型的诗歌也说明了思家诗的繁荣和古人的恋家情节,这些类型的诗比象的例子也非常多,通常使这种思念的感情“加一倍”浓重。
比象强化了人对家乡的这种思念之情,深刻的反映了人们的“恋家情节”,为中国的家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比象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是文学上的“正强化【21-1】”。比象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它与其他手法最大的不同是塑造了“家人” 的形象,在双向的思念之中,读者能加倍深刻地体会到家的意义与温馨,思想感情加倍强化了。沈德潜曾评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句诗时说:“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这里的“加一倍”就是指感情的强化。比象同时也会产生“负强化【21-2】”。在中国,家可以说是一个人毕生的信仰。家是中国人的信仰。那么对于离异家庭的孩子而言,父母的分开意味着家的破裂和信仰的彻底失去,给他们心里造成的创伤是终身而又深刻的。家的不完整,思念就有了分割感,就使得在思家或想象的时候很难达成这种比象这种和谐统一的景象,有的人甚至不愿意去想象家人是怎样的思念自己,因为这样会加重孤独之感,这就是比象作用的一种“负强化”。
2) 比象→婉曲风格→中庸
中庸之道讲究不激进,不保守,当代学者美籍华人认为:“孔学的价值是在她所维护的一条处于极端个人主义和极端集体主义之间的、间接的道路,即中庸。在任何学说理论要发挥巨大的作用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22】”。比象的婉曲风格正是中庸思想的反映。
比象手法在婉曲风格上也经历了由弱到强的转变,也同时反映了儒家思想的逐步扩大和深入在文学表现手法上的体现。例如,比象的源头《卷耳》、《陟岵》和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它们鲜明的特点就是整篇重复回环,情感奔放。虽然使用了比象的表现手法,但与循环的结构相结合,使得婉曲之意大大减弱。 从诗歌的起源“劳动号子”到《诗经》,诗歌逐渐形成以“赋比兴”为重要写作表现手法。其中赋“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它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手法。它直接对事物进行描写,像《十月》《代檀》《硕鼠》等,直接唱出人们心中的积愤,随口而出且感情自然。经常有的章节回环复沓,娓娓道来,没有顾虑。到了唐代,诗歌趋于含蓄内敛。诗要求练字、精简、藏头藏尾、避讳时事,使用诸多的意象把自己藏起来。锋芒毕露不行,要韬光养晦。“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想要做官,只能以含蓄的方式表达,将感情寄于彼象之中,让你猜。宋代理学考据学兴盛,更不用再说了。 因此,比象是古人委婉含蓄中国风的体现,是含蓄美的艺术体现。可见中庸之道深入人心,使得人越来越含蓄,也使文学作品的含蓄婉曲风格逐渐形成。其中,比象就将这种风格发挥到了极致,也就是说,儒家中庸思想与比象极致的婉曲风格是密不可分的。
3) 比象→男子多作闺音语→男尊女卑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一种现象叫做“男子多作闺音语”,即男人为女人代言。这种现象来自于《离骚》中的“香草”“美人”,从古代到现在香草都是一种高洁品质的象征。有政治抱负的男子经常将自己比作是君王的美人,将自己处于一种较低的地位,甚至是被抛弃的形象。香草与美人并列,就是人与物并列,更加显示了女子社会地位的地下。在我们所研究的许多比象作品中,都是男子以女子的口吻来写诗词,写闺中人思念夫君的形象。
比象从它的源头《卷耳》和《陟岵》,以及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就以“男子作闺音语”的形式开始,写女子思念远途的做丈夫。这种男人为女人代言的形式奠定了比象特有的“闺音”形式。中国古代的女人,一言以蔽之,曰:闺中怨。她们的形象地位的演变过程就是从溱侑河畔走向了闺房的过程。至今我们也使用中国传统文化中“闺女”一词。对于“闺”这个字,我的解释是,佳人被困门中,被困的不只是肉体,更是精神,是对一切与自由有关的权利的囚禁。到男人多为女人代言,女人只剩闺中的沉默和含蓄。
“男子作闺音语”在比象中大量使用,初唐刘希夷在《晚春》中描写了一个思君的闺中女子形象,诗的结尾“寄语同心伴,迎春当薄妆”,从对面写起,写夫君非常挂念自己,叮嘱自己要打起精神,保重自己。可见在男诗人眼里,女主人公就应该是矜持含蓄的,她思念自己的夫君却不直接说,非要拐个弯,说夫君很想念自己。由此更能看出女人含蓄矜持的形象和社会地位。宋词中这样的比象的例子多不胜举,例如柳永《八声甘州》、《尾犯》、《梦还京》、《雪梅香》《慢卷袖》、《佳人醉》,周邦彦《意难忘》、《风流子》、《尉迟杯》,张元干《满江红》,范成大《南柯子,苏轼《沁园春》,沈瑞节《江城子》等词都是运用了比象手法,从对面写起,以闺中人的思念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
另一方面,古人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社会剥夺了女性对知识学习的权利和社交权利。因此,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女诗人和女词人屈指可数,她们留下来作品也极少。在众多使用比象手法的诗词中,作者为女性的作品甚少,可考察的也比较少,可见女性与男性权力的不平等。
综上所述,比象中“男子多作闺音语”的现象反映了儒家文化思想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的男尊女卑的偏见。
2.比象与道家文化
道家思想核心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3】”。道法自然是指要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与大自然的景物结合为一,达到物我两忘的超脱境界。而比象也通常移情于物,用拟人化的手法达到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比象中,就有两种比象,一种是“象”为物,一种“象”是拟人化的物。后者从物的角度去表现自己的感情,为物附上人的色彩和灵性,具有了和人一样的思想感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与自然合二为一,物我两忘,别有一番情趣。例如在《移家别湖上亭》中,作者为柳条,藤蔓、黄莺,等一切湖上亭的景物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地,与大自然的景物心灵相通,不知是“我”喜爱依恋它们,还是它们依恋“我”。正如同昔日庄周梦蝶,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蝶。周邦彦评价道“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24】”。因此,比象这种移情于物的表达方式也是对“道法自然”思想的一种传承。
(二) 比象的指导意义
1. 比象在语言文学上的借鉴意义
比象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效果让我们惊叹语言的精妙。道家认为“得意忘言”、“言不尽意”,而比象手法却用简约而精妙的语言使作品产生了“意在言外”、情感加倍的效果。比象通常在虚实之间抒情,往往会有“意在言外”的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有是诗人高超技巧的表现。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感叹说,“若夫悲欢离合,羁旅行役而感,常人皆能感之,而惟诗人能写之”。也就是说,常人没有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文化功底,只能感觉但无法表达出来,在诗人的妙手之下,将其抒发出来,便能产生共鸣。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汉字的排列和巧妙运用上凝聚了无数文学家的智慧。有人说文字在特定的感情面前往往苍白无力,无法表意,孔子也认为要达到严尽意是非常困难的,但圣人还是能够“辞达”。其实,只要肯用心去体会生活,愿意积累和学习运用文字,再加以创造和想象,我们一定能用文章写出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在写作时,我们可以借鉴类似比象这种精妙的手法,并尝试创造新的文学表现手法为自己的文章所用。这是一个积极地漫长的学习和创造过程。
比象为现代诗歌和文章提供了借鉴。现代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比象的手法,由于比象的多样性,它甚至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影视作品中。这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文学技巧的传承和发扬,加深了后来学者对古文化的理解与学习。
2. 比象在心理学上的指导意义
比象在心理学上是一种“换位思考【25】”,即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表达情感。这提供了另一种思维方式和沟通技巧,对我们现代人的价值观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这种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的方式有助于有效地沟通。对家人,我们应当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在繁忙的时侯也要给他们打电话多问候和关心,要站在它们的角度想象他们无时无刻不对自己深深的挂念和思念;对朋友,我们应当考多一些体谅与帮助,多揣摩对方心里,要考虑到人都是不完美的,产生冲突时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整个事情;对社会,种种的不公背后都有其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应当去充分理解和适应,而不是一味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固执己见。多角度的思维方式为在陷入困境时打开通路,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广阔,人生的路也越走越宽。
结 论
这篇论文主要对比象手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比象进行了文学上的定义,并运用“象思维”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对比象进行了较详细的分类,提高了自己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和分析能力;在研究比象艺术特色和艺术效果时融合了本专业《文学理论》,从作品角度,读者角度,审美形象等多个专业角度对比象进行独立的分析;能从文化学的角度对文学表现手法的根源进行探索并能以联系的方法进行探讨,发现其本质和联系;文章从比象中获取了换位思考的积极思维方式,对影响价值观等有较现实的意义,是本文的收获。遗憾的是,由于知识水平所限,无法对比象给出严格的规范和判断标准,对于一些具有交叉性的概念无法深入区分。事实上,比象不仅存在于中国古典诗词中,它也存在于元曲、明清小说和现代文学中,甚至是生活现象中。这为日后所要继续学习、深入研究提供了动力和方向。
参 考 文 献
[1] 陈文忠.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
[2] 乔亿,雷恩海.大历诗略笺释辑评.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3] 许印芳.诗法萃编.
[4] 马茂元.古诗十九首探索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
[5] 沈德潜.唐诗别裁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6]胡应麟.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7] 崔艺馨,刘庚祥.中医比象思维之应用.
[8] 朱熹,赵长征.诗集传.北京:中华书局,2011
[9] 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
[10] 王骥.易经注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1]王树人.论象与象思维.中国知网,2000.20(2)
[12] 张炎.词源.
[13] http://www.doc88.com/p-998527441988.html
[14] 陈伯海.严羽和沧浪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5] 施补华.岘佣说诗 .
[16] 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7] http://wenku.baidu.com/view/d32a6f114431b90d6c85c734.html
[18] 浦起龙.读杜心解.
[19] 刘勰,范文澜.文心雕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0] 钟嵘,古直,曹旭.诗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1] 管理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2] 刘永生.孔子的故事.北京:辽海出版社,2010:72
[23] 田由申.儒家思想与道家精髓.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1
[24]周邦彦.六丑
[25] 元本.换位思考=Put yourself in someone else's place.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其他参考文献资料:
[1]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袁万灵,由 《涉江采芙蓉》谈古典思乡诗中的对写法.招生考试之.[G4].Journal Friend of Enrollment and Examinations.,2012(3).
[3]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929/20/3205109_57396723.shtml
[4]李景,廖仲安,李华.唐诗一万首.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5]李景,廖仲安,李华.宋词一万首.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致 谢
衷心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各位老师,在大学学习期间,给予了我极大地鼓励和帮助,在学习上给予了我严谨、耐心的指导,在生活上给与了我亲切、热情的关怀。在此特别感谢卢玉老师长久以来对我的耐心指导和关心。老师们渊博的学识、谦逊、谨慎的治学作风,一丝不苟、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以及正直的为人之道,都将是我终身受益,并激励我始终刻苦努力。在此,我向各位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