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念不是来自内心——文学精神思考(郭昊英)

郭昊英 2016.03.21
来源:西安智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恶念不是来自内心,而是来自生活的不得志。这样一个如此浅显且并不需要质疑的命题,长期以来却一直被虚无说教者蒙蔽着、歪曲着。


  虚无说教者说教理由是,恶念源于内心欲望,消除恶念的根本,是去除心中欲望。无欲则刚,无欲则空,无欲则宁静致远……云云等等。好像人的善念在于内心无欲,恶念在于内心有欲,善恶全在于人内心欲和无欲的存在。我这里要说的是,作为生命体,人的生存是不会无欲的,无欲则意味着死亡,意味着不想维持肉体的生存。人活着的第一欲望就是不死,为实现这个欲望,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努力,都在挣扎,都在拼。人活着的第二欲望就是性欲,可以说,性欲从根本上来说,是不死的延续和升华,是人们满足了自己生存之后所要付出的东西。因为有了性欲,人才产生伟大欲和智慧;因为有了伟大欲和智慧,人才产生思考和精神需求。人的欲望假若能够顺利实现的话,他所表现出的一切便都是利己而不伤害他人;反之,则会为实现利己目的去伤害他人。就像一条行走着的蛇一样,你若阻碍了它的正常行走,肯定看到的是它对你的反击,反击成功叫伤害,反击失败叫恶念。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不仅有生存上的恶念,还有精神上的恶念。蒙昧时代,这个部落冒着生命危险打获一只猎物,另一个不劳而获的部落来争抢,他们必然面对的是劳动者的极力反击,反击成功叫对不劳而获这的伤害,不成功叫恶念。这里的恶念很明显是对公平分配的一种维持,尽管会常常失败。现实生活中,一个很不咋地的小伙,因为有钱有势,赢得了漂亮姑娘的婚姻,如此境地,要有多少好小伙心生恶念;一个漂亮姑娘,由于种种原因屈身于一个不如意的人,她能不心生恶念去出轨吗?这种恶念也明显是对爱情公平的一种维持。朱门酒肉臭,路过朱门的饥饿者,你让他如何才能不心生恶念想到偷、想到抢呢。如此等等,足见“恶念”来自生活的不得志。


  当然,面对生活的不得志,假若能够被麻醉或者被教化成认命,这样倒是一种好办法。让不得志者相信恶念来自于自己内心,使其对不得志强行忍受,忍受到一种忘记,忘记到万念俱灭的境界,“恶念”便会“消失”,这样就会维持一种不公平的永恒,一种不公平的平衡。相信,这就是一条通道,一条通向平静中消亡的通道。宗教是这种通道的制造者,也是宗教存在和宗教吸纳教众的一种理由。


  但是,恶念依然不是来自于内心,依然是来自于生活的不得志。文学之于宗教,很大程度上的依赖,便是对宗教和社会的服务所呈现的无奈的选择。


阅读584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