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埙社“灼土为埙,吹吐为声”古埙文化公益讲座在陕西省艺术馆成功举办

文/昱智 图/秦刚
来源:西安智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智用网讯)2017年3月11日下午,由终南埙社社长左明心、副社长元宝主讲的题为“灼土为埙,吹吐为声”古埙文化公益讲座在陕西省艺术馆成功举办,再一次把这一我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的历史演变、制作工艺、发声原理和演奏技巧呈现给到场的近200名听众面前。



  讲座由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文教委主任、省文学基金会理事长、著名作家、书法家雷涛先生精彩的演讲拉开序幕。

  作为此次讲座的神秘嘉宾,他简述了古埙的发展历史、以及他对埙的认知和感悟,并告诉了大家一些贾平凹在写《废都》前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面对兴趣高涨的听众,他说会在4月初来“三秦文化大讲堂”就陕西文化奉献给大家一场专题讲座。


  

  终南埙社社长左明心发表主题演讲:埙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距今已经七千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埙起源于一种叫做“石流星”的狩猎工具。我们的先辈们在日常的狩猎中发现有孔的“石流星”在抛出去的过程中,会发出声响,后来人们觉得有趣,便人为的在石头上凿孔,用来吹奏,于是渐渐演变成了埙。



  陶埙在八音中是属土音,埙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侧壁开有音孔。自商代以来,埙在乐器领域的地位就相当的高,被用于祭祀活动的乐器。在周代,埙的发展更为流行,古人更以“金石以同恭”来形容埙。战国初就广泛应用于宫廷的祭祀活动中。秦汉以后,埙开始出现在宫廷配乐中,分为雅埙和颂埙,成为乐器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只是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除了在欣赏宫廷雅乐时还可偶或一闻埙乐外,几乎不知道还有埙这样一种乐器了。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公演中埙乐几绝于耳。随着在仰韶文化西安半坡遗址的出土,再次进入三秦父老的视野。一种古朴柔美、幽深旷远的旋律一直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回响。


  

  他告诉大家,埙的声音低沉呜咽,不浮不躁,充满着苍凉的气息,声音传播极远,即使在闹市之中,也能穿透心灵,让人恍惚间回到了大自然,那种声音一经演奏,便铺满了每个角落,让人从身及心的放松下来,放佛让我们穿越都市的喧闹,接触到了几千年前的先辈,体味着那种无拘无束,自由豪迈。长安作为埙的发源地,希望大家对埙和终南埙社多多关注,也诚邀大家加入其中。与他们一起弘扬西安古乐特色,展示周秦汉唐历史风貌,把埙乐文化播向全国、传向世界。


  

  接下来终南埙社副社长元宝又详细介绍了埙的制作与埙的发声原理:埙,多为陶土烧制而成的一种吹奏乐器,亦称“陶埙”以陶制最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形状也有多种,如扁圆形、椭圆形、球形、鱼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为普遍。

  埙经历了漫长阶段,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前些年在甘肃玉门火烧沟出土的父系社会晚期至奴隶社会初期的埙,有三个音孔,能吹四个音。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时期,埙发展到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埙已有六个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了。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六个音孔,经历了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


  

  埙的制作因地域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会产生出不同种类的音色,似鸟兽,似空灵。最难的过程中就是埙的调音,一只好的埙,调音阶段可长达半月之久。同时,元宝先生也分别演奏了自己收藏的几种经典古埙,笔筒埙、牛头埙、鱼形埙分别进行了演奏。

  在讲座之中,两位社长展示了他们高超的吹奏技巧和风格。在一曲曲悠扬的曲调中,大家仿佛随着那呜咽的风声,缓缓的走进苍翠的大自然,聆听着竹韵高洁,聆听着苍山雅流。“陶埙奏的真性情,余韵千里荡秦声”



  

  终南埙社于2014年8月成立,是由西安及西安周边埙乐文化爱好者组成社会团体组织,埙社会员自觉自愿传承、推广和弘扬埙乐文化,通过埙乐培训、专业交流、社会公益活动等方式为发展陶埙事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了大量的努力。




  本次活动由陕西省艺术馆指导,陕西文化网秦岩主编策划,《文化艺术报》主办,终南埙社、长安区作家协会、幸福南城微信平台、长安人网站、科教网、长安电子商务协会、西安智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协办。大长安直播平台现场全程直播了这场声情并茂、意犹未尽的古埙讲座。




阅读777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