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阿房宫东构而西折,在离渭水南约十里的地方伸出一只触角,原来还属于长安县现已是西咸新区沣西新城高桥街办东马坊村西北角的地方,至今有一座土疙瘩,当地人称冢疙瘩。小时候,父亲给我说那是周文王第九个女儿的墓,父亲也是听上辈人说的。只是到了后来,才被身为东马坊人的一位在西安市文物局工作的魏校祖先生的《长安县东马坊的先秦遗址》一文分析,这个遗址的建筑布局是错落有致的高台遗迹,与咸阳宫的建筑属于同一类型,是典型的春秋战国的宫室建筑形式。大量的烧土、瓦片,陶水管等有绳纹,有方砖、为泥质灰陶。又据史念海《西安历史地图集》所绘的西汉宫观苑囿分布头来看,它是西汉时犬台宫遗址,筑于高台上。是上林苑十二宫之一,也是阿房宫绵延的一个触角,后来被项羽一把火烧了,成了废墟,经年累月,这座土疙瘩被人们当做坟墓了。至今在土疙瘩的里有一层约几厘米厚的焦土。童年时,我常常爬上冢疙瘩,南边是隐隐的终南山,转身眺望北原,北原上的土包包依稀可见。江南的才子山东的将,咸阳塬上埋皇上。这几句我从小都会背的俗语让我引以为豪,也为能生在这块宝地而慨叹。
阿房宫遗址
在冢疙瘩向南约数里的地方,有一条当地人叫做沙河的干涸的小河,这条沙河老的人们已不知道它何年何月枯竭在这儿了,一直向西约七八里接着了渭河。上世纪九十年代时,老百姓在河里挖沙挖出了一座古桥,木桩像梭镖一样矗立在河道里,这竟然是秦汉时的一座古桥,杜甫《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即指此桥。唐太宗即位不久,与突厥颉利可汗曾会盟于此桥。这就是那座“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西渭桥,是长安通往西域、巴蜀的交通要道。唐天宝十五载,安禄山叛乱,玄宗奔蜀,这座桥被杨国忠放火烧毁,最后掩埋于沙河古道中。
西渭桥遗址
此后的若干年,渭河向西移动,沣河向东移动折向北数十里后与渭河在今天咸阳的沣东交汇一起。在这块肥沃的沣渭三角地带上,据说这里的许多村子都是当年周文王屯兵安营扎寨的地方,譬如西马坊、东马坊就是养马的地方;槽坊就是喂马的地方;而阴水坊就是军马饮水的地方谐音而来;沣河和沙河交汇的地方叫做麻子渡。即使到了宋朝渭河东岸的还有马务、西马坊两座兵营务所。
阴水坊
姬昌从西岐一路向东来到了沣水中游,看到这里水美地肥,于是打了一卦,卦象显示这条自云端而来的河流,其实是从秦岭当时叫做南山之巅的大梁上发源而泻出山外的水,一路蜿蜒,沿岸水草丰茂,麋鹿獐猊充斥其间,加之附近泉眼汩汩冒着泉水,形成了一片海子。天上来的水和地下的水合二为一,在沣河中游的沿岸形成了许多池沼,似乎接着天地之灵气,人们叫它灵沼。文王在此灭了崇侯国,在此筑城建邑,称为丰邑,在丰邑西北方向约三四里的地方发掘出了西周初年成康王时代奴隶主墓葬的车马殉葬坑,是研究那个时代历史极具价值的文物。而在丰邑向南,周文王修筑了灵台辟雍,灵台是祭天的地方,也因此成为后来的天文台。而辟雍四周临水形如璧环,是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正式设立的大学。明堂则是供祭祀以及重大活动的场所,明堂辟雍成为那是皇家的标志性建筑。据说在刚刚动基不久,挖出了几具无名枯骨,有人告诉了文王,文王命令立枯骨庙,建枯骨冢。老百姓很感动,觉得这是一位贤君,都来帮忙,不几日就建成了。文王站在灵台上看着百姓安乐,游人荡舟其间,瑞莲蓬生,脸上洋溢着笑容。
明堂辟雍
周王朝之所以延续了八百年,虽然经历了犬戎之乱,平王东迁。但是它的漫长王权的保留和文王仁爱爱民的思想换来的老百姓拥戴是分不开的。到了武王,一座丰邑已容纳不了快速增长的人口和国家需求。姬发也继承了文王的仁爱,又加之武略,扩大了疆域,四方咸服,又有姜尚的辅佐,后来他的子孙又得到了周公辅佑,形成了当时的鼎盛“周公吐辅,天下归一”的景象。
昆明池文化生态景区
虽然后来周朝迁了都,可是它的灵沼却移不走,镐京四周的灵沼灵囿依然却依旧生机盎然,然而没有人维护即使再好的东西也逃不脱衰败的命运,逐渐的这些灵召水源淤堵,逐步缩小。分成了镐池、彪池以及镐京观边上的水沼,而南征北战的秦始皇休息的办法是狩猎,他在渭河南开辟上林苑,建皇家园林,开始修筑规模宏大殿阁林立的阿房宫,可是陈胜吴广一声吆喝,民众揭竿而起,项羽一把火泄了自己的愤恨,赢得了老百姓的欢呼,虽说是劳民伤财,可这宏伟的建筑也在朝夕间化为乌有。唐代杜牧一篇《阿房宫赋》让他自己名扬天下,也让阿房宫永叹青史,那一声哀叹是为项羽,是为秦始皇嬴政,还是为天下的黎民?可见,想江山万年永固,暴政苛政终究是祸根之源,只有仁爱,才能常青,文王不是早就告诉了吗?!
阿房宫
摘了桃子的项羽不懂得爱民,刘邦进了咸阳却约法三章,赢得了民心,使霸王别姬,乌江长叹,愧对江东父老,愧对江东子弟兵,只有一死,他还是英雄。
刘邦确定的思想,他的子孙得到了贯彻,才有了文景之治的盛景。而一代枭雄汉武大帝东征西讨,一心要扩大疆域,淫才在长安城的西面,也就是镐京的灵沼之上仿照云南的滇池建成了一座昆明池,演练水军,目的是用于讨伐难面不听话的昆明国。不知汉武帝后来派上用途了没有,在史书上好像也没有确凿的证据。后来昆明池成了人们游览观光的好地方。传说织女在此遇上了牛郎,上演了一段天上人间的爱情故事,至今在昆明池遗址上有一座石婆庙,也叫织女庙,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人来此祈求幸福。听说将要恢复汉时昆明池的水泊潋滟的壮丽景观,的确让人憧憬。
石婆庙
汉文帝时朝廷告急,周亚夫驻扎在昆明池南岸,以护卫京城防止叛军的到来。文帝前来劳军,竟不得入,上演了一段周亚夫军纪严明,汉文帝爱贤惜才的佳话。到了景帝,虽然周亚夫战功赫赫,也惹得皇帝老儿之嫌,最终冤死狱中。这就是所谓的伴君如伴虎啊!唐朝的诗人胡曾写了一首诗感慨当年之事:文帝銮舆劳北征,条侯此地整严兵。辕门不峻将军令,今日争知细柳营。
细柳兵营早已不复,连一点影子也找不到,只在此地留下了一座叫做细柳营的村子让人徒生感慨。我一直怀疑那座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西渭桥对岸也有一个叫细柳营的村子,也一直传说是周亚夫驻兵的地方,史上记载,周亚夫在京城东北驻扎,而这儿在西南,也许是因为这儿有一座细柳营的村庄让后人牵强附会,也许周亚夫屯兵的地方很大,这儿也真的就有,但愿都是。
野寺荒台晚,寒天古木悲。空阶有鸟迹,犹似造书时。这是唐代诗人岑参的诗句。岑参诗里说的这个地方叫做仓颉造字台,清代陕西巡抚毕沅立的石碑许多老人还记得。仓颉是黄帝时的一位看仓库的,他用结绳记事,勤勤勉勉,可是随着黄帝事务的增多,战利品的增加,结绳已经不适应当时的进步需求。仓颉很忧虑,他来到草木茂盛的沣河东岸散步,看到猎人凭着鸟兽足迹判别哪儿有什么猎物,他灵机一动,拿起一根树枝就画了起来,模仿大自然日月鸟兽的现象发明了文字。如今在郭杜恭张村东南有一座高台就是当年仓颉造字的地方。
仓颉造字台
(二)
我不敢说中国人都爱吃凉皮,至少很多的女人都爱吃,尤其在陕西,吃秦镇的面皮似乎是一种享受。我到秦镇吃皮子,辣子抹了一鼻子,又到医院看鼻子,医生贴上葱皮子。在秦镇连孩童都会背这首民谣。相传,秦始皇在位时,有一年陕西关中一带大旱,沣河缺水,稻谷枯萎,农民只好在田里挖井浇地,好不容易打下的粮食尽是稗秕。碾出的大米质量太差,百姓无法向朝廷纳供大米,有个叫李十二的用大米碾成米粉,蒸出米皮,献给秦始皇,秦始皇吃后大喜,命秦镇每年的贡品只献米皮,这样就形成了久负盛名的一道美食。
秦渡镇
这所被称为九楼十三堡的古镇据说是北朝前秦苻坚路过于此设立的渡口,故称为秦渡镇。又一说是东晋时期,十六国之一的后秦弘始三年,皇帝姚兴率领文武百官,从京城长安前往草堂寺聆听高僧鸠摩罗什讲经说法,在沣河与洨河交汇后一公里处的沣河西岸用船做桥,设立渡口,从此,这里便得名秦渡,后来慢慢形成集镇,便是今天的秦渡镇,这里人习惯上叫做秦镇。史有“周丰宫” 之称, 《古今图书集成》载,“秦渡即古丰地,沣水之西岸,丰旧城在焉”。在秦镇北五里路之处就是周文王灵台所在,在灵台遗址上的平等寺进过今年的修复有了一些规模,文王庙的签据说很灵验,许多人在吃了秦镇的凉皮后来到这里烧上一炷香,祈求文王的护佑。
而秦镇的东岸,有一个村庄叫北张村,古时据说是长安的古八镇之一,如今只是一座村子而已,在它的南面是南张村。
古法造纸
北张村自汉朝至唐朝时期之前都叫御纸房,“仓颉字,雷公瓦,沣出纸,水漂帘”,这个民谣一直流传在北张村。唐时李世民怕敌人想偷袭长安,北张村所在地在沣河边是通往京城的咽喉要寨。所以将军李靖当时把军队驻扎在这儿。古代驻军的地方称“里”,而北张村就是当时长安有名的“哨里”,主要任务就是观察预防终南山以北的军事情况和更好的监督这一代纸农的造纸情况,故起其名为“北张里”。北张村的造纸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蔡伦时期,到了唐朝,北张村的纸成为御用首选品。今天的北张村被沣河和沣惠渠夹在中间,沣惠渠是民国时由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修建的,主要用于灌溉当地的农田,此地的沣惠、细柳、义井、镐京等地都受着这条渠的滋养。
沣惠渠
时至今天,沣惠渠和沣河以及太平河相连的三角地带成了美丽的湿地公园,公园里水波荡漾,湖光山色,非常美丽。
沣河是一条久负盛名的河道,相传古时洪水泛滥,经大禹疏凿乃成。《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说:“沣水东注,维禹之绩。”《尚书·禹贡》说:“漆沮既从,沣水攸同”。《集传》说:“沣水东北流,经丰邑之东,入渭而注于河。”西周的丰镐遗址给沣河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丰京遗址在今沣河中游西岸,北极客省庄、张家坡、南达新旺村、冯村,东至沣河,西至灵沼河,总面积6平方公里,镐京遗址在今沣河中游东岸,北极落水村,南达斗门镇,东至昆明池故址,西至滈水故道,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而大汉王朝的都城以及昆明池的水源多数由沣河供养,即使到了唐朝,长安城的生活用水依然主要来自沣河。
镐京遗址
沣河源自秦岭北坡南研子沟,流经喂子坪,出沣峪口,先后纳高冠、太平、潏河,北行经沣惠、灵沼至高桥入咸阳市境,在咸阳市,自南而北,以秦都区沣西乡吴家庄入境,又北流至沣东乡渔王村入渭河。
在沣河刚出沣峪向西蜿蜒的地方,造就了一处鱼米之乡,这里水源丰沛,气候温和,水稻种植已有很久的历史了。东大的稻米久负盛名,如今流传在这里的蒸饭古会依然保留着古老的风俗。
特别是在东大乡的西大村, 每年农历十月十三这天,热情好客的村民与亲朋和游客围坐在一起,品尝蒸饭,喝着黄酒,聊着家常,喜逐颜开。
为了准备蒸饭,家家户户从前一天就开始忙碌起来,从准备食材到上锅蒸制,一直要忙到傍晚。蒸饭的主要食材是自家产的大米。提前一天开始准备,淘米、淘豆,将米、豆倒入大铁锅蒸3小时,然后倒入缸里,加入油、盐、调料水、骨头汤浸泡半小时,随后再倒入大锅,并用大荷叶把米豆密封裹实,用慢火蒸10多个小时,直到第二天开锅。
吃着这里粳米长大的张宗灵在西安求学期间因爱好书法和大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结识,后来考上了北大历史系,回到西安经于右任介绍考上了黄埔,改名为张灵甫。这位因杀妻、血战日寇、孟良崮战役而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为这块地方增加了些许神秘。
在暮色来临之际,站在秦岭脚下的沣河岸边,你不光能听见哗哗的沣河流水声,还可以听见不远处沣峪口丰德寺的钟声,抑或是西域来的在此翻译经文的高僧鸠摩罗什居住过的草堂寺的钟声,你说你听不见,你静静的,静静地聆听,那钟声就回荡在你的心田。
丰德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