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很佩服古人造词的功力,譬如"尘梦"一词,原本稀松平常的一个"梦"字,前边冠了一个"尘"字,就翻出了别样的意味,透着一种看破了厌倦了的情怀,想必当初造这个词儿的是个方外之人吧?百度了一回,没查出这个词儿是谁造的,却发现最早用这个词儿的是五代的齐己,一个在文学史上还有些名堂的诗僧,他在《送禅者游南岳》中说道:“尘梦是非都觉了,野云心地又何妨”。后人所用的"尘梦"是不是源起于此,无法考证,但这个词儿真的很有意境,很耐咂摸:人们对功名利禄的向往和渴盼是尘梦,豆蔻年华的少年少女对美好爱情的幻想和追求是尘梦,男人对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香艳生活的期盼和追逐也是尘梦,追星族们对能获得明星的签名和青睐的渴慕更是尘梦;始皇帝对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孜孜以求是尘梦,他对长生不老的追求也是尘梦;贾宝玉对姐妹们长聚于大观园的美好愿景是尘梦,他对自己灵魂伴侣林黛玉的痴恋也是尘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尘梦,"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还是尘梦,"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更是尘梦……马丁路德金在那次流传千古的演讲中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语:我有一个梦想!其实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梦想,每个人的每个梦想都可以囊括于尘梦之内。由此,就可以如此表述尘梦一词:尘世上的梦想。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有梦想的人注定要为梦想所累,《红楼梦》中就有一句感叹:尘梦劳人。可话又说回来,人寄居在这尘世上短短不足百年,还是要做做梦的(当然,于人于己无益的虚妄之梦,还是不做为妙),不然人生不也太枯寂、太苍白、太乏味了吗?只不过别忘了,尘梦做累了时,学学明代的文征明:破除尘梦来看竹……要的就是给自己的灵魂松松绑,透透气。甚至学学更彻底更诀绝的陶公,吟一通《归去来兮辞》,索性在田园自然中安放自己的灵魂。要不,就学学东坡居士,一边有滋有味做着尘梦,一边优哉游哉在儒释道里觅寻超越现实苦难的路径,把自己活成一个古今第一流人物。
除此之外,人们还有更好的超越路径吗?自然有。当然是得各人各寻自家门了,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径,让自己既能沉醉于尘梦之中,又能轻松愉悦地活下去,也算得上是对得起寄居的这短短不足百年的光阴,不亦善哉!